|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17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梁喜麗 3 years, 4 months ago

第二組:黃劭晴,黃家嘉,尤晴實,蕭雨貞,黃茂善

1)古巴
美國跟古巴從1960年前關係開始惡化。1961年前後宣布與古巴斷交外交關係,1962年發生古巴危機。一直到2014年12月17日開始恢復交往關係,其中最大的改變是美國人可以去古巴觀光旅行。2015年美國把古巴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移除。

 

2)電影
美國許多人因為壓力患上憂鬱症,電影中的醫生企圖利用藥物內線交易賺錢(藥廠競爭),呈現出人性惡劣的一面。

 


第五組:藍慧盈、潘泓彣、歐顯才、呂承叡

1)電影

這部電影的主軸有點失焦,或者說是想藉由藥物去探討內線交易的危害與人性的險惡,但在一層包一層的結構下,整部影片反而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確定他的中心思想到底是藥物的危害還是內線交易的不擇手段。

 

2)敘利亞

敘利亞已經亂了很久,各軍事大國的勢力觸角都在此延伸,各自支持不同的組織。比較微妙的是俄羅斯、美國、伊朗三家的共同交集點是ISIS,但ISIS還是存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另外還有沙烏地阿拉伯的干涉,只能說敘利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可能還要繼續亂下去了。

 


第一組:劉怡君、梁梅昌、朱雲琦、黃美欣、陳立仙

伊朗

  • 與美國有關的歷史發展

美國對伊朗的敵意可以追溯到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對美國公眾來說,美國外交人員被激進的伊朗學生綁架並虐待444天是一次奇恥大辱,其所造成的心理衝擊至今仍未消退。這場綁架風波從頭到尾都主宰了美國媒體,造成了一種創傷後應激障礙。

 

在雷根執政時期,美國支持伊拉克入侵伊朗,其中也包括了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1988年戰爭結束後,美國又對伊朗實施了金融和貿易制裁並一直延續至今。1953年以來,美國一直反對伊朗的自治和經濟發展,手段包括各種秘密行動、支持19531979年間的極權統治、軍事支持伊朗的敵人,以及長達數十年的制裁等。

 

  • 重大事件

1953年伊朗政變

 

1979年伊朗革命及人質危機

 

1980年美國與伊朗斷交

 

1986伊朗門事件

 

1988年美艦誤擊伊朗客機

 

2002邪惡軸心

小布希在對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將伊朗、伊拉克及北韓斥為「邪惡軸心」引起伊朗震怒。

 

2000年代核武恐懼及制裁

 

20132016美伊關係改善並達成核子協議

伊朗溫和派總統羅哈尼與美國總統歐巴馬進行電話交談,為兩國最高層級30多年來的首次對話。

伊朗同意與「五常加一集團」(P5+1)美國、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及德國,簽署長期核子協議。

 

2018年川普退出伊朗核協議

 

2019年波灣情勢緊張

 

202013日美擊殺伊朗指揮官蘇萊曼尼

伊朗革命衛隊(IRGC)「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和伊朗支持的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人民動員」副指揮官穆罕迪斯(Abu Mahdi al-Muhandis)遭美軍空襲炸死

 

影響美伊關係的關鍵因素:

和以色列的關係、宗教立場的不同(伊朗特別支持真主黨)、伊朗有意發展核子武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組

期末討論主題:古巴

 

組員:李娟翊、李彥凱、呂景康、王臣翠、歐陽昭集 

 

古巴政治背景 

 

1898年, 美國 為了奪取 西班牙  美洲殖民地 控制 加勒比海 發動了 戰爭 ,歷史上稱為 美西戰爭 。參戰國包括美國、古巴、菲律賓和西班牙,美西戰爭後,古巴名義上是個獨立的國家,實際上卻淪為 美國  從屬國  半殖民地。美國透過和古巴締結條約和在古巴憲法中附加普拉特修正案等方式,以合法化的方式去干涉古巴政府,且在關塔那摩灣建造了美國自己的海軍基地。

 

在經濟上,古巴的經濟主要依賴少數農業作物和原料,相較於美國,古巴的經濟於弱勢,尤其是許多產業都掌握在美國人的手上,古巴的民族主義精神因美國的侵擾而日漸高漲。1930年代在全球經濟大蕭條下,古巴受到嚴重影響,使國家陷入混亂中。而美國在支持古巴軍方巴蒂斯塔之下,也奪得政府控制權。在這期間,古巴財富嚴重集中的現象造成民眾的憤怒情緒,其政府官員腐敗,也與美國黑手黨有許多關連,加上在1952年時巴蒂斯塔發動政變,廢除古巴憲法,停止古巴選舉並禁止政黨活動,建立自己的獨裁專制,並進行高壓統治,人民對巴蒂斯塔政府產生嚴重反感。

 

古巴與美國關係惡化

 

19595月,古巴在土地改革法下開始沒收土地和私有財產,任何大小農田都由政府掌控,而土地、商業、公司的擁有者、上層和古巴中產階級被國有化,至1960年底時,古巴革命政府已經把合計25億美元價值的人民私有財產國有化。在同年86日,古巴政府將所有美國以及其他外國在古巴的資產國有化,此時古巴開始抹除美國帝國主義的痕跡,沒收由美國人擁有的銀行、工業、旅館以及其它類別的資產,將其進行國有化。而美國政府也因為古巴措施,凍結了古巴在美國的財產,斷絕與古巴的外交關係,對古巴的貿易實施禁運,禁運措施持續至2015年。古巴政府因為美國艾森豪政府的行為,轉向蘇聯尋求支援。美國政府試圖推翻古巴政府,在經歷1961豬玀灣事件和1962古巴飛彈危機後,美國保證絕不入侵古巴,但古巴島內的仍有小型叛變發生。

 

古巴與美國關係轉折

古巴和美國的緊張關係一直維持到2014年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後得以緩解,奧巴馬擔任總統期間與古巴恢復邦交關係,設立大使館,開放美國人到古巴旅遊,留美古巴人可以在銀行進行外匯,匯款回國,並於2016年時拜訪古巴,成為冷戰88年來第一位拜訪古巴的美國總統。

 

古巴與美國關係再度惡化

古巴與美國的關係眼看就要往好的方面發展,可惜好景不長,在2017年川普擔任美國總統後,因「拒絕認可古巴人民的壓迫者」,立即推翻奧巴馬對古巴實施的政策,而順利移民到美國的古巴人支持川普,使仍在古巴生活的人又回到食物短缺、民生困頓的狀態。

資料來源:

https://www.storm.mg/article/28477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B7%B4%E9%9D%A9%E5%91%BD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19/12/1226.html?m=1&fbclid=IwAR1TViWnVeTT3a9_dEmAxI2qobItD1GmO1OZzO4KMEBAFAmOq_2cousWp4A


梁喜麗  彭辰芯  張曉萍 

 

1. 敘利亞內戰起

一是阿拉伯之春的影響。阿拉伯之春是爆發於2010年的一場「民主運動」,基本上涉及了埃及、突尼斯、巴林、野門、沙特、利比亞等所有阿拉伯國家,敘利亞也是其中一員。這場運動的導火索為突尼斯的自焚事件,該事件直接導致了隨後發生的突尼斯「茉莉花革命」,這場突如其來的革命也使時任突尼斯總統本.阿里不得不放棄已獨裁統治了23年的國家,前往沙特尋求庇護。而敘利亞內戰的導火索與突尼斯如出一轍,2011年3月,敘利亞15名兒童因在牆壁上塗鴉被逮捕,受到殘忍虐待,消息傳出,國內群情激憤,爆發了大規模的流行示威活動,美國要求巴沙爾立即下台,中東24國,土耳其,阿聯酋,卡塔爾,埃及,約旦等等……全部與敘利亞斷交。阿盟立即驅逐敘利亞!在這場活動中,各種反對派逐步形成。

 二是執政基礎不夠穩固。敘利亞是一個少數派統治的國家,這和中國近代的清朝相近,統治國家的是什葉派的一個分支:阿拉維派。而敘利亞國內人口多數為穆斯林的遜尼派,佔到國家人口的70%,從這個角度來講,統治的基礎本就不夠穩固。再加上敘利亞本就是一個世襲獨裁國家,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名義上雖由選舉產生,實際上他的統治權是由其父手中承接而來,繼任初期雖然也施行了一些惠民政策,但國內久積的矛盾並沒有前效的化解,而這些社會矛盾逐步導致了敘利亞內戰的爆發。

2.美國與敘利亞的關係

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記者王軍)敘利亞和美國1946年建立外交關係。1967年“六·五”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敘宣佈同美斷交,1974年6月兩國復交。1986年10月,在英國指責敘參與恐怖活動並與其斷交後,美國隨即宣佈同敘斷交,1987年兩國關係恢復正常。敘是以色列和伊拉克的鄰國,在阿拉伯世界及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敘美兩國在推動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和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期間保持過夥伴關係,美國高層領導人曾多次訪敘,兩國總統也曾舉行過單獨會談。“9·11”事件後,美國以敘支援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及為軍火和人員進出伊拉克提供便利為由,多次要求敘關閉哈馬斯等組織在大馬士革的辦事處,並把敘列入6個“支援恐怖活動國家”的名單,致使兩國關係再度趨於緊張。

3.中國與敘利亞的關係

實際上,中國對敘利亞的外交交往是被動,謹慎和務實的。公平地說,中國對促進和支持和談表現出堅定的承諾。然而,中國的敘利亞政策的首要目標一直是維持大馬士革的穩定和友好的政府執政。

此外,中國參加了日內瓦一世和日內瓦二世和平會議和維也納和平會談之類的小規模程序;並歡迎俄羅斯發起的阿斯塔納和平進程,伊朗和土耳其在2017年,作為日內瓦和談的寶貴補充。中國中東事務特使吳思科和龔曉生已將大部分任務委託給敘利亞進行外交,並與敘利亞交換了意見。區域利益相關者,並尋求促進政治和解。與其他案件一樣,中國在敘利亞案件中的衝突調解主要由高層,知名度較高的活動組成。儘管在和平與安全問題上變得更加自信和自信,但北京對敘利亞採取的行動證明了北京繼續偏向於發揮支持而不是領導調解的作用。北京製定衝突結果的唯一舉措是在2014年發表的措辭含糊的四點和平建議中,要求分階段停火和政治過渡。為了應對敘利亞衝突的波折,中國不得不適應“所有地方政黨”實際上並不平等,因此不能被視為平等的現實。沒有外部干預,就無法確保阿薩德政權的生存。因此,儘管嚴格地避免了在衝突中公開表示支持,但嚴格來講,中國在與交戰各方打交道方面並沒有做到一臂之力。中國官員通常避免與西方和海灣支持的反對派團體接觸。北京接待了敘利亞官員和反對派人士,儘管時間不同。在繼續強調政治解決的必要性的同時,中國還是默許俄羅斯的軍事干預,以確保該國政府控制地區的政權生存和穩定。

參考資料 :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21224/cc24syria/zh-hant/

https://www.mei.edu/publications/china-and-syria-war-and-reconstruction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